〔本草備要/卷一/草部〕
【甘草】 (有補有瀉、能表能裏、可升可降)
味甘,
生用氣平,補脾胃不足,而瀉心火「火急甚者,必以此緩之。」。
炙用氣溫,補三焦元氣,而散表寒。
入和劑則補益,
入汗劑則解肌,「解退肌表之熱。」
入涼劑則瀉邪熱,「白虎湯、瀉心湯之類。」
入峻劑則緩正氣「薑、附加之,恐其僭上,硝、黃加之,恐其峻下,皆緩之之意。」,
入潤劑則養陰血「甘草湯之類。」。
能協和諸藥,使之不爭,
生肌止痛「土主肌肉,甘能緩痛。」,
通行十二經,解百藥毒
「凡解毒藥并須冷飲,熱則不效。小兒初生,拭去口中惡血,綿漬汁,令咂之能解胎毒。」,
故有國老之稱。
中滿證忌之
「甘令人滿。亦有生用為瀉者,以其能引諸藥至於滿所。
(經云)以甘補之,以甘瀉之是已。
故(別錄)(權甄)并云:除滿,脾健運則滿除也。
(仲景)治痞滿,有甘草瀉心湯。又甘草得茯苓,則不資滿而反泄瀉。
(陶宏景)著(明醫別錄)發明藥性」,
大而結者良,
補中炙用,
瀉火生用達莖中「腎莖」用梢「梢止莖中痛,淋濁證用之。」。
白朮、苦參、乾漆為使。
惡遠志,
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,然亦有並用者。
「(胡洽)治痰癖,十棗湯加甘草。
(東垣)治結實,與海藻同用。
(丹溪)治勞瘵,蓮心飲與芫花同行。非妙達精微者,不知此埋。「十棗湯」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等分,棗十枚。
(仲景)治傷寒表已解,心下有水氣,喘咳之劑。
(時珍曰)甘草,外赤、中黃,色兼坤、離。味濃、氣薄、質全土德,協和群品,有元老之功。普治百邪,得王道之化,贊帝力而人不知,參神功而己不與,可謂藥中之良相也。(昂)按,甘草之功用如是,故(仲景)有甘草湯、甘草芍藥湯、甘草茯苓湯、炙甘草湯,以及桂枝、麻黃、葛根、青龍、理中、四君、調胃、建中、柴胡、白虎等湯,無不重用甘草,贊助成功,即如後人,益氣、補中、瀉火、解毒諸劑,皆倚甘草為君,必須重用,方能建效,此古法也,奈何時師,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,不知始自何人,相習成風,牢不可破,殊屬可笑,附記以正其失。」
〔神農本草經/卷一〕 性味:氣味甘平,無毒,「物之味甘者,至甘草為極。」 功用: 生用清火, 炙用補中, 主五臟六腑, 「甘主脾,脾為後天之本,五臟六腑皆受氣焉。」 寒熱邪氣, 「臟腑之本氣則為正氣, 外來寒熱之氣則為邪氣, 正氣旺則邪氣自退也。」 堅筋骨,長肌肉,倍氣力, 「筋者肝所主也, 骨者腎所主也, 肌肉者脾所主也, 氣者肺所主也, 力者心所主也, 但使脾氣一盛,則五藏皆循環受益。而得其堅之,長之,倍之,之效矣。」 金瘡腫,「金瘡者,為刀斧所傷,而成瘡,瘡甚而腫,脾得補而肉自滿也。」 解毒,「能解毒者,如毒物入土則毒化也。」 久服輕身延年。 「土為萬物之母:土健則輕身延年也。」 [英文名]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[拉丁名]Radix Glycyrrhiza [別名]甜草根、紅甘草、粉甘草、美草、密甘、密草、國老、粉草、甜草、甜根子、棒草。 [科別]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 [藥用部位]根及根莖。 [藥材性狀]根呈圓柱形,長25~lOOcm,直徑0.6~3.5cm。外皮鬆緊不一。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,具顯著的縱皺紋、溝紋、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。質堅實,斷面略顯纖維性,黃白色,粉性,形成層環明顯,射線放射狀,有的有裂隙。根莖呈圓柱形,表面有芽痕,斷面中部有髓。氣微,味甜而特殊。 [藥材特性]深秋,莢果裂開,籽粒隨風散步大地上,天然繁殖。莖挺拔直立;根如圓柱,直徑三四釐米,大的五六釐米,長一米多,最長者達三四米。
[學名]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.G.Glabra L.
留言列表